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 正文

“五老”精神记心间 时代使命永向前——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关工委举办“读懂中国”主题征文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12   浏览:

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为呼吁广大学生了解“五老”故事,传播“五老”事迹,学习“五老”精神。由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关工委主办,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的“五老精神记心间,时代使命永向前”——“读懂中国”主题征文活动于近期顺利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征文形式,深入挖掘、记录、展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激励土木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本次征文活动自3月20日起正式举行,同学们从了解身边“五老”的事迹、感悟“五老”精神到创作投稿仅仅用了两周时间。每一篇征文都是思想的火花与灵魂的交响,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五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于时代责任的担当与追求。

评审小组从主题契合度、主旨表现力、内容真实性、文体规范性、语言表达力五个方面统一评分标准,经层层筛选及激烈讨论,评选出一批高质量的征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感知,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五老”精神为镜,映照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次征文活动于4月10日圆满落幕,但是同学们对“五老”精神的追求和宣传不会就此止步。让我们以此活动为契机,了解“五老”故事,传播“五老”事迹,学习“五老”精神,用土木之心,传承红色基因,共同铸就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优秀作品展示

五老精神记心间,时代使命永向前

土木Q2411 殷鉴远

195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迎来了一位来自江南的瘦弱青年。在填报专业志愿时,钱七虎望着“防护工程”四个字,耳边回响着童年记忆里日军“啪啪船”的柴油机轰鸣——那艘在昆山河道横冲直撞的铁甲船,让少年第一次触摸到国家羸弱的切肤之痛。当其他同学因这个专业需要“与黄土铁铲打交道”而避之不及,他却郑重写下:“服从组织分配,誓为祖国铸盾”。

1965年,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28岁的钱七虎正对着震动台上的混凝土模型沉思。突然,导师指着《真理报》上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新闻揶揄:“你们的防护工程能挡住这样的力量吗?”他攥紧手中数据本,在当天的实验日志上重重写下:“盾需比矛坚”。

十年后,戈壁滩的核爆试验场上,蘑菇云尚未消散,身着防护服的钱七虎已率队冲入爆心。眼前的场景让他心惊:飞机洞库防护门虽未被摧毁,却因严重变形成了“打不开的铁棺材”。他跪在滚烫的砂石上,用游标卡尺测量着门框的扭曲角度,突然抓起通讯器:“立即申请大型计算机!有限元法计算必须替代手算”这个决定,让中国防护工程迈入了数字时代。

1992年深秋,珠海炮台山的山体在晨曦中泛着冷光。面对这座需要爆破千万方岩石的巨障,七批国际专家摇头离去。钱七虎站在悬崖边,任咸涩的海风灌满工装:“定向抛掷爆破的关键,在于装药结构的精密分层。”他独创的“多层多列条形装药”技术,让1.2万吨炸药在38秒内分33批精准起爆,创造的“亚洲第一爆”至今仍是世界爆破史上的丰碑。

当南京长江隧道工程陷入“沉管法”与“盾构法”的争论时,68岁的钱七虎在江底取样船上连续工作三昼夜。显微镜下的泥沙样本让他惊觉: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水文,江底冲刷将威胁沉管安全。他力排众议改用盾构方案,却在盾构机卡壳时,顶着40℃高温深入地下30米,用放大镜在刀盘缝隙间发现卡住的鹅卵石——这个细节让工程避免数亿元损失,更推动国产盾构技术跨越式发展。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81岁的钱七虎捧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当夜,他拨通昆山慈善总会电话:“800万奖金全部转入‘瑾晖’基金。”电话那头的劝阻声未落,老人已笑道:“母亲名字里的‘瑾’字,妻子名字里的‘晖’字,本就是要照亮的。”这盏灯,已照亮584名贫困学子的求学路,累计捐款超1800万元。

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时,他正躺在病床上修改《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书稿。得知医疗物资紧缺,他拔掉输液管,在捐赠协议上颤巍巍签字:“650万给武汉,剩下的给西部孩子……”护士含泪劝阻,他却指着监护仪说:“这心跳每一下都是国家给的,要还给人民”。

2025年3月的长江江底,全预制拼装盾构隧道正在创造新的传奇。88岁的钱七虎戴着安全帽,手指在承插式管片的榫卯接缝处摩挲:“老祖宗的智慧加上智能建造,这就是中国方案。”在盐宜铁路长江隧道专家会上,他提出的“装配式内衬自动化拼装体系”被写入施工标准,为高铁隧道建设开启新纪元。

在陆军工程大学的阶梯教室里,他坚持每周为本科生授课。有学生发现,院士总把航空里程积分兑换成经济舱机票,却自费购买最新外文专著放在教研室。“科研经费是国家的血汗钱”,他常拍着泛黄的《有限单元法》教材说:“我这本书的稿费,当年可是换了三台计算机给学生们用”。

今年八月,我校正式开办“钱七虎卓越班”。入学教育的开学第一课上,我们观看了钱七虎院士今年四月的一次思政主题讲座视频回放,这位耄耋老人的矍铄,展示了一位科学家、教育家的情怀与风采,饱含着老一辈科学家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深情期许。

“远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远大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就是把个人志向和祖国、民族、人民的命运、需要相结合!”讲座中,钱院士的话语掷地有声。老先生围绕“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如何成才”等五个方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立志与成长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格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钱院士的精神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如今,钱七虎办公室的墙上仍挂着1954年的哈军工录取通知书,玻璃板下压着母亲缝补过的旧手帕。当人们问起“瑾晖”基金的含义,他会望向窗外摇曳的玉兰:“母亲在逃难船上生下我时说,这世道,做棵草也要把根扎进土里。”

从核爆冲击波的测算到地下千米的岩体力学,从长江隧道的管片到慈善基金的汇款单,这位老人用六十年光阴在神州大地下构筑起双重长城——有形的是混凝土浇筑的国防工程,无形的是精神铸就的民族脊梁。正如他在回忆录扉页所写:“盾之魂,在护山河无恙,更在传星火不熄。”